English

文化论坛中国文学批评史还别有洞天

1998-01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王德明 我有话说
文化论坛

中国文学批评史还别有洞天

□王德明

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时下可谓成果累累,一片繁荣景象。但成果累累的繁荣景象,也并不是没有遗憾。

早在六十年前,钱钟书先生就说过,人们在治文学批评时,只习惯于从传统的诗文评著中去找材料,这些诗文评著大多是陈陈相因。殊不知,在小说戏曲中,往往时有益人神智的文学批评,三言两语就深中肯綮,切中要害。

六十年过去了,现在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人基本上还局限在传统的诗文评著中,如诗话、文论专著、文集序、单篇注文等,而把小说戏曲中的有关文学批评的资料摒弃在研究范围之外。

中国古代的小说、戏曲作品中,存在着大量的文学批评资料。例如《红楼梦》中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、戏曲千人一面、万人一腔的题材、情节高度模式化的批评;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时所谈的创作感受、阅读感受以及对王维“大漠孤烟直、长河落日圆”的辩论等,都是十分精彩的,但是,又有哪一部文学批评史著作或批评史资料汇编提到了呢?

这里再举一个例子。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三回“娓娓青灯女儿酸语,滔滔黄水观察嘉谟”写主人公老残在妓院中写了一首诗,颇为得意,当他把这首诗解释给侍奉他的妓女翠环听后,翠环发了一通议论:

“我在二十里铺的时候,过往客人见的很多,也常有题诗在墙上的,我最喜欢请他们讲给我听。听来听去,大约不过两个意思:体面些的人总无非说自己才气怎么大,天下人都不认识他;次一等的人呢,就无非说那个姐儿长的怎么好,同他怎样的恩爱。那老爷们的才气大不大呢,我们是不会知道的。只是过来过去的人都是些大才,为啥想一个没有才的看看都看不着呢?我说一句傻话:既是没才的这们(么)少,俗话说的好,‘物以稀为贵’,岂不是没才的到(倒)成了宝贝吗?这且不去管他。那些说姐儿们长得好的,无非是我们眼前的几个人,有的连鼻子眼睛还没有长的周全呢,他们不是比他(她)西施,就是比他(她)王嫱;不是说他(她)沉鱼落雁,就是说他(她)闭月羞花……至于说姐儿怎样跟他好,恩情怎样重,我有一回发了傻性子,去问了问,那个姐儿说:‘他住了一夜就麻烦了一夜。天明问他讨个两数银子的体己,他就抹下脸来,直着脖儿梗乱嚷……’你想有恩情没有?因此,我想,做诗这件事是很没有意思的,不过造些谣言罢了。”

妓女翠环在这里以亲身体验谈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两大问题,即诗歌的真实性及创作的模式化。观点尖锐而深刻,可谓石破天惊,真有益人神智的功效。这不就是非常精彩的文学批评吗?可是治文学批评史的无人理睬它。

在文人创作的小说、戏曲中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。就是在一些通俗小说、戏曲中,也有一些精彩的文学批评观点。例如冯梦龙的《古今小说》中选录的《众名姬春风吊柳七》对柳永一些词作的分析就很有可取之处。

小说、戏曲中的文学批评资料之所以不被人重视,可能与人们对小说、戏曲的看法有关,认为那些不过是小说家言,难登大雅之堂。实际上,这些文学批评是小说、戏曲作者自己的真实体会。由于是通过小说、戏曲中的人物表达出来的,作者不必顾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,因而更加真实,也更有价值。比那些囿于人情、地位、面子等因素而作的批评更值得重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